|
||||
|
||||
近日,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州大學紅十字國際學院主辦,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紅十字國際學院人道傳播與資源動員教研中心承辦的“數智時代的人道傳播與人道主義事業(yè)——技術、人文與共生”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國內3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的50余位專家學者、業(yè)界同行出席會議,就數智技術背景下人道傳播的變化和契機以及如何推動新時期人道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紅十字國際學院院長王汝鵬、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先后致辭。王汝鵬圍繞會議的主題提出,此次研討有助于將學術研討成果轉化為生動的人道實踐,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與紅十字人道主義事業(yè)全面深度融合,幫助構建數智時代紅十字人道工作的新格局,為國際紅十字運動和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yè)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陳剛指出,本次研討會是落實北京大學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的實際行動。他說,人道主義問題的探討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中應有新的內涵,這也給“人文之為人”的前沿話題帶來了新的追問。 研討會共設三個議題以及青年學者與博士生論壇。議題一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紅十字國際學院兼職教授師曾志主持,愛德基金會理事長丘仲輝、《公益時報》社社長趙冠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宣傳處處長馬慧、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淑華教授,分別圍繞“重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道傳播”這一主題,分享了社會組織參與國際援助、數智時代構建人道傳播的戰(zhàn)略考量、中國紅十字會援助敘利亞新聞報道思考、鄉(xiāng)村困境大病群體的信息困境與媒介救濟等有關的內容。 議題二主題為“技術躍遷下的國際人道傳播”,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開和教授擔任該議題主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中英人文交流中心主任高健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海外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包勝勇教授、紅十字國際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葛道順教授,分別圍繞人道主義的理論發(fā)展與中國經驗、海外發(fā)展中的國際人道傳播、器物發(fā)展中的人道主義問題治理等主題進行分享。 紅十字國際學院副院長劉選國在會議小結中表示,當下對人道主義事業(yè)進行討論具有時間上的重要意義,中國紅十字事業(yè)參與全球治理和人道主義問題的治理正面臨巨大的契機和挑戰(zhàn),我們要致力于回答什么是人道主義,全球存在哪些人道主義挑戰(zhàn)以及誰來提供中國針對人道主義發(fā)展的路徑和方案等問題。 第三個議題的主題是“與人性共生的技術人道主義”,討論分上、下半場展開,上半場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高健研究員主持。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劉琛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王迪副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廖元植、vivo企業(yè)社會責任總監(jiān)張?zhí)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季梵,分別就人道關懷的四個維度、數字背景下的技術倫理與國際傳播、人口流動性與技術人道主義、印刷革命視野下的佛道傳播、vivo聲聲有息公益計劃、人道傳播視域下的關系實體與技術互動等議題進行交流。 下半場由王迪主持。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毛湛文教授,藝識流數字藝術機構創(chuàng)始人李金林,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傳播系特任副研究員周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溫志宏,抖音尋人項目經理張益美,葦草智酷創(chuàng)始合伙人、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zhí)行主席段永朝,分別圍繞災難事件中的公共參與機制、沉浸式、高互動數字文化創(chuàng)作分享、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道傳播與自我、人機傳播視域下的多元“人道主義”思考、抖音尋人、技術與人道主義關系等議題進行分享。 在青年學者與博士生論壇,來自鄭州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的青年學者以及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的碩博研究生們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毛湛文、王迪與湖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孫緒會先后進行小結。 師曾志作總結發(fā)言并指出,人道傳播與人道主義事業(yè)的話題討論仍有諸多留白,但越是技術的就越是人文的,兩者的深層勾連、結合碰撞與融合是傳播的底層邏輯,希望未來能就這些主題進行更深入的研討。(李慶) |